各位,午安!
2025 年的美國《GENIUS 法案》1為穩定幣大開綠燈,讓這種加密貨幣世界的「安全牌」變成監管的新寵兒。
隨著參議院以 68 比 30 壓倒性票數通過該法案,只待眾議院點頭,穩定幣產業正迎來歷史性轉折。
但是,當穩定幣獲制度擁抱之際,許多人不禁要問:
這是否正背刺著去中心化的精神?或許,穩定幣是史上最聽話的加密創新;在監管者張開雙臂時,它們欣然投入懷抱。
監管擁抱:從叛逆到寵兒的穩定幣
穩定幣本是為了追求價格穩定而誕生的加密貨幣,錨定美元等法幣以消弭波動,被視為連結傳統金融與加密市場的橋梁。
早年,這類創新在監管機構眼中充滿叛逆意味:例如 2019 年 Facebook(時稱 Meta)嘗試推出的 Diem 穩定幣計劃(後改名為 Libra)2,就因為各國政府擔憂其挑戰金融霸權而遭到扼殺。
然而短短數年後風向劇變,美國國會議員不再一味打壓,反而親手制定規則歡迎穩定幣入局。《指導並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GENIUS Act, 又稱《GENIUS 法案》)正是此轉變的產物:
它將穩定幣明確定義為「數位現金」,賦予其合法支付媒介地位,使之從幣圈邊緣走向主流金融核心。
法案同時要求發行商遵循嚴格的防制洗錢和消費者保護規範,以換取市場的信任,並鞏固美元在全球金融中的主導地位。
監管者的邏輯很簡單:若擁抱不了比特幣,那就讓美元披上鏈上盔甲,在區塊鏈世界繼續稱王。
監管友善的背面卻是去中心化的不友善。「監管友善 ≠ 去中心化友善」這個悖論正浮現出來:穩定幣一旦被納入傳統金融架構,原本標榜的反審查性與自主性便逐漸消解。
《GENIUS 法案》雖為穩定幣創新鋪路,但條文中亦對未經授權發行設下重罰(據報每違規一天罰金可高達 10 萬美元),等同宣告未合規的穩定幣就是非法。這場制度性擁抱的結果是,穩定幣得以走入主流殿堂,卻也失去了原本想要顛覆體制的利齒。
加密世界曾許諾金融自由,如今卻在 KYC 表格上打開大門。當官方將穩定幣馴化為「聽話」的數位現金,它還能剩下多少叛逆的靈魂?
值得注意的是,在監管利好下,穩定幣市場規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根據 RWA.xyz 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3 月,全球穩定幣市值已高達 2,398 億美元,較 2019 年底暴增了 45 倍。

穩定幣已從昔日加密市場的邊緣工具,成長為影響全球資本流動的重要角色。曾經不起眼的「穩定」代幣,現如今穩健地撐起了加密市場的半邊天。
正因為規模與日俱增,各國監管才不敢再等閒視之;與其讓穩定幣遊走灰色地帶,不如納入法治軌道加以掌控。
《GENIUS 法案》的 Genius,也許只對美國財政部而言是真聰明:美國透過法律不僅圈養了穩定幣的發展,也在無形中延伸了美元的霸權版圖。
美元霸權的鏈上化:傳統金融爭相入場
監管轉向所釋放的巨大信號,正引發傳統金融和科技巨頭對穩定幣的爭相入場。在美國立法曙光初現時,支付龍頭 PayPal 早於 2023 年 8 月率先出擊,成為第一家發行美元穩定幣的主流金融科技公司,推出了 PayPal USD($PYUSD)3。
儘管此前穩定幣多用於幣圈交易,難以打入日常支付,PayPal 此舉表明大型企業對加密科技態度轉趨樂觀,願意承擔風險為未來佈局;事實上,$PYUSD 發行消息公佈當天,PayPal 股價即上漲約 2.7%,市場反應積極。
這與 2019 年 Libra 計劃遭遇的冷遇大相逕庭,也象徵穩定幣從「禁忌」變為「趨勢」的關鍵轉折。
隨後的兩年裡,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加碼佈局穩定幣業務,彷彿生怕錯過下一個支付革命浪潮。
信用卡巨頭 Visa 不僅早在 2023 年試點用 $USDC 結算,2024 年底還宣佈將於 2025 年推出全球代幣化資產平台:VTAP4,協助銀行發行和管理自己的鏈上美元。
2024 年 10 月,西班牙銀行巨擘 BBVA 亦透露計劃在 Visa 支援下發行針對歐元的穩定幣,用於國際結算,預計 2025 年上線。
2025 年 4 月,美國國會穩定幣法案呼之欲出之際,Visa 更攜手金融科技公司 Bridge,在拉丁美洲推出首批穩定幣信用卡試點,讓使用者可以用鏈上美元進行日常消費,再由後端自動換算為商家所收的法幣。
Visa 高層直言:「時機已經成熟,我們把先前試驗性的東西拿出來,預期很快就會變得規模龐大且全球可行」。
這種傳統支付網路與穩定幣技術的融合,象徵著美元正透過企業之手,穿上區塊鏈的鎧甲,進一步滲透世界每個角落。

上圖為 2019~2025 年全球穩定幣市值成長情形。穩定幣總市值(左)自 2019 年以來暴增數十倍,至 2025 年 3 月約達 2,320 億美元;其中 $USDT(深藍)與 $USDC(金色)長期佔據主導地位。右圖為兩者市值佔比。
最新的案例則是發生在上個月底:美國支付處理巨頭 Fiserv 宣佈將在年底前推出自家美元穩定幣 $FIUSD5,並將其無縫整合進現有的銀行與支付體系。
令人玩味的是,Fiserv 此舉緊隨《GENIUS 法案》在參議院闖關成功後公佈,時機選擇可謂巧妙。該公司攜手 Circle($USDC 發行商)與 Paxos(區塊鏈信託公司)作技術夥伴,共同打造銀行友善的穩定幣。
市場解讀這是順應監管東風的明智舉措;消息發佈當天,Circle 股價飆漲 15%,Fiserv 和 PayPal 股價也各自上揚。分析師指出,穩定幣立法的推進為這類創新提供了合法性背書,勢必吸引更多傳統金融業者跟進發行。
如今從支付巨頭、信用卡公司到銀行機構,無不投入資源探索鏈上美元的新機會,彷彿印證了一句話:「2025 年,凡是經手資金的機構都需要一個穩定幣策略」。
當然,傳統金融的熱情入場,也意味著穩定幣日益「中心化」。
目前主流的法幣掛鉤穩定幣(如 $USDC、$USDT)都有發行公司作背後支撐,能依監管要求凍結資產或黑名單地址,這在某種程度上背離了加密貨幣去中心化的初衷。
然而,加密社群內部其實一直存在另一種聲音:穩定幣是否一定要走「金融機構路線」?是否還有不依賴法幣儲備、也不怕被凍結的替代方案?
答案是肯定的。以 MakerDAO 的 $DAI 為代表的去中心化穩定幣,採用超額加密資產抵押,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發行機構,理論上任何人都無法單方面凍結或沒收這種穩定幣。
而 Ethena 推出的 $USDe 則更進一步,它完全不依賴銀行存款做準備金,而是透過持有比特幣、以太幣等資產並進行對沖來維持與美元掛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加密原生」穩定幣。
這些去中心化路線的探索表明:穩定幣的未來並非只能由 Visa 們書寫,區塊鏈世界依然保有不向傳統金融妥協的火種。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眼下這些更具反審查性的穩定幣體量仍遠遜於中心化同業,發展也面臨技術複雜度和監管灰色地帶等挑戰。
正如俗話所說:「道路是人走出來的」,在強監管的時代,這條去中心化穩定幣之路能走多遠,還有待時間檢驗。
結論
比特幣試圖改變世界,卻沒能撼動美元的地位;反倒是美元順勢披上了鏈上鎧甲,進軍加密產業繼續稱霸。當今天各國法案讓穩定幣從非法邊緣走向合法中心,我們不禁要問:
這樣的穩定幣,算是加密貨幣嗎?還是只是穿著區塊鏈新裝的央行帳戶?
當穩定幣逐步獲得主流制度的擁抱,某種程度也意味著加密產業正走向一條從邊緣回歸核心、從理想化走向制度化的路徑。這並非壞事:法規清晰,使用門檻降低,企業與大眾得以安心採用;更重要的是,這為加密技術鋪出更長遠的應用跑道。然而,我們也不得不誠實面對這個現實:
愈合規、愈中心化的穩定幣,正在逐步稀釋加密貨幣的原初價值主張:自主、抗審查、去中介。
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說《GENIUS 法案》的出現更像一場價值的分水嶺。
一方面,它讓美元成為鏈上的共主,讓加密世界的基礎設施擁有了更明確的方向與支持;
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讓我們習慣於「被允許的創新」,遺忘當年對金融霸權的質疑與對自由架構的渴望。
最終,加密的未來可能將不再是一條直線,而是出現兩條平行軌道:
一條由美國穩定幣與金融巨頭主導,標榜效率、穩定與監管共舞;
另一條則由去中心化社群執著守望,仍試圖用程式碼與共識維繫一個不需信任的自由世界。
這兩條路會交會,還是分道揚鑣?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只會存在每一位使用者、每一筆交易、每一次選擇之中。
延伸閱讀
Visa王座動搖?穩定幣與新金融戰爭,誰將統治未來支付!
聽完這期《硅谷 101》的節目,收穫不少,主持人泓君邀請 PlatON 的創辦人孫立林,深入探討了 Visa 的崛起歷史、加密貨幣的源流,以及區塊鏈技術對傳統金融體系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