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這期《硅谷 101》的節目1,收穫不少,主持人泓君邀請 PlatON2 的創辦人孫立林,深入探討了 Visa 的崛起歷史、加密貨幣的源流,以及區塊鏈技術對傳統金融體系的改造。
你是不是也很好奇,每天都在用的 Visa 卡,背後到底藏著什麼驚天秘密?
Visa 的「封建帝國」是如何建立的? 竟然跟美國銀行和一個義大利孤兒有關?!
加密貨幣的「身世之謎」大公開! 除了比特幣,還有這五大神秘源流?!
區塊鏈是來顛覆金融的?還是幫 Visa 升級的? 秒懂清算交割的黑科技!
未來誰才是支付界的真正老大? Visa、Mastercard、還是新崛起的 Web3 勢力?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對這類深度訪談的內容特別感興趣,所以邊聽邊筆記,然後結合我對金融理解的資訊,把訪談進行整理並擴展一些延伸內容,整理如下。
Visa 的崛起
Visa 的前身與美國銀行(BOA)的發展息息相關。BOA 的創辦人 Amadeo Pietro Giannini 以服務農民和小額貸款起家,並隨著好萊塢的興起而壯大。後來,BOA 將其獨立的系統開放給其它銀行,孕育了 Visa 的誕生。
Dee Hock 作為 Visa 首任總裁,是其成功背後的關鍵思想家,他開創性地提出了 Visa 賴以成功的秘訣,並基於銀行網路建立起龐大的支付體系。
Visa 的發展也順應了二戰後中產階級興起的浪潮,並在全球建立數據中心,可謂最早的網路和數據服務公司之一。
如今,Visa 擁有全球兩萬兩千多家銀行成員,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銀行卡支付網路。
加密貨幣的源流
孫立林認為,加密貨幣的創生有五大源流:
開源運動:以 Linux 為代表的開源精神為加密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賽博龐克(Cyberpunk):中本聰的比特幣白皮書深受賽博龐克運動中對於不受政府約束的點對點電子貨幣的構想影響。
分散式技術的應用:包括共識演算法等分散式技術在 80 年代被構造出來,為區塊鏈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撐。
密碼學的研究:零知識證明、安全多方計算等密碼學技術的發展為加密貨幣的安全性和隱私性提供了保障。孫立林強調,「加密貨幣」的稱呼並不準確,更精確的說法應為「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因為其核心在於密碼學(cryptography)的應用,而非單純的加密(encryption)。
人類的貨幣歷史:貨幣的本質是一種記憶,比特幣是人為構造的計算網路中的公共記憶——區塊鏈帳本,因此具有價值。
總結來說,加密貨幣的誕生是開源精神、賽博龐克理念、分散式技術、密碼學發展以及人類貨幣歷史演進等多重因素交織影響的結果。
區塊鏈對金融系統的改造
區塊鏈技術正在從根本上改造金融系統,其核心價值在於極大地提升清算交割的效率。相較於傳統金融系統中常見的 T+N 交割週期,區塊鏈技術有望實現準 T+0,也就是秒級的清算交割。這種改變能顯著提升全球的資金流動性。
此外,基於公鏈和智慧合約的區塊鏈技術,理論上能將支付成本大幅降低,可能遠低於傳統支付網路如 Visa 的平均成本,甚至也低於現有的電子錢包支付。這對於跨境支付尤其具有吸引力,能為匯率波動劇烈的地區提供更低成本、更即時的匯款與結算方案。
區塊鏈也催生了穩定幣等新型數位資產,可用於 B2B 全球貿易結算和 B2C 跨境電商等場景。雖然區塊鏈展現出無需信任(Trustless)的特性,與傳統金融機構依賴牌照和信譽的模式不同,但專家認為,區塊鏈技術更可能是對現有金融基礎設施的補充而非完全取代。
像 Visa 這樣的傳統金融巨頭也在積極探索與穩定幣發行商合作,並將加密貨幣整合到其支付網路中。
總而言之,區塊鏈技術透過提升清算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創造新的數位資產形式,正在重塑金融系統的各個環節,儘管其發展仍面臨監管和既有體系慣性的挑戰。
因此,孫立林也將貨幣的迭代分為三個階段:現金時代、銀行卡時代(可視為 2.5G),以及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位貨幣時代(真正的 3G)。
在數位貨幣時代,資金和帳戶才是真正屬於使用者。
Visa 在未來金融體系中的地位
孫立林認為,儘管新技術不斷湧現,以 Visa 和 Mastercard 為代表的全球支付清算網路仍將主導未來的遊戲規則。
儘管區塊鏈等新技術興起,Visa 憑藉其龐大的全球銀行網路(約 2.2 萬多家銀行)所建立的共同利益體系,使其地位難以撼動。Visa 所制定的遊戲規則代表了全球商業銀行的基本共同利益。
不過,Visa 並非對新技術置之不理,而是積極擁抱和整合,例如與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 合作,允許 $USDC 在其支付網路上進行結算與試點。Visa 也準備與更多加密貨幣公司合作,推出加密貨幣簽帳卡與信用卡。
專家認為,以 Visa 和 Mastercard 為代表的全球支付清算網路將持續主導遊戲規則。如同網路會不斷採用新技術來維護成員利益一般,Visa 也將持續進化,利用新技術來鞏固其在全球支付清算產業的領導地位。即使未來銀行發行自己的穩定幣,Visa 仍將是這些銀行的最大利益代表。總而言之,Visa 將持續保持其核心地位,並透過擁抱新技術,與新興力量合作,共同塑造未來的金融格局。
金融機構 vs. 金融基礎設施
金融機構(Financial Institutions)是大家熟悉的、直接面對客戶(2C)的機構,例如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擁有自己的帳戶體系,直接服務使用者。台灣的各大商業銀行都屬於金融機構。
金融基礎設施(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Institutions)則是在幕後運作(2B),為金融機構提供結算、清算和託管等服務的機構。它們不擁有自己的帳戶,而是處理資金和資產的流動與交割。例如,台灣的 NCCC、財金資訊;中國的銀聯以及全球的 Visa、Mastercard、DTCC(美國證券集中保管結算公司)和歐洲的 Euroclear(歐清)都屬於金融基礎設施。
簡言之,金融機構側重金融業務的處理,金融基礎設施機構更偏向技術(Tech)的建置。即金融機構是提供金融服務的「前台」,而金融基礎設施機構則是支撐這些服務運作的「後台」。
使用者通常與金融機構直接互動,可能對金融基礎設施的變化感受不深。區塊鏈技術對金融系統的改造,預計將對金融基礎設施機構帶來更顯著的變化,但也將間接影響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和使用者的體驗。
穩定幣的應用場景
根據孫立林的說法,穩定幣的主要應用場景可以分為三大類:
B2B(企業對企業):穩定幣非常適合用於全球大宗貿易結算。這主要是大型企業間的交易,參與者不多但交易量龐大。
B2C(企業對消費者):這包括遊戲點卡、數位產品以及跨境電商等。目前已有約 15% 到 20% 的交易量逐漸轉向使用穩定幣。在匯率波動劇烈的國家,商家更有動機在收到法幣後立即兌換為穩定幣(通常是美元),以維持利潤。
C2C(消費者對消費者):這主要是指傳統的跨境匯款(Remittance)。像西聯匯款和 MoneyGram 等機構已經開始涉足這個產業。穩定幣的優勢在於可以提供更低的成本和更即時的匯兌。對於需要定期向國外匯款的勞工來說,這非常有利,可以降低手續費並部分克服匯率波動的問題。
孫立林認為,實際上沒有什麼全新的應用場景,而是金融技術設施一貫支持的所有場景都會逐步過渡到以穩定幣為代表的計算工具上。這是一個過程,過去所有的交易手段和工具都可能被穩定幣所取代。
創立 PlatON 的願景
根據 PlatON 創辦人孫立林的說法,他創立 PlatON 的願景源於其對區塊鏈技術改造支付產業和金融基礎設施的信念。早在 2013 年接觸比特幣後,他就將區塊鏈視為提升清算交割效率的關鍵,目標是實現準 T+0 的秒級交收,從而提升全球資金流動性。
PlatON 的願景是成為 Web3 時代的 Visa,建立一個全球性的支付清算網路,尤其專注於以穩定幣驅動的新興市場,如東南亞、中東和拉丁美洲。這些市場常面臨貨幣弱勢、匯率波動及金融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
儘管孫立林認為 Visa 等傳統金融巨頭仍將主導未來金融體系,PlatON 的目標是在全球秩序格局下形成補位,在新興市場建立以穩定幣為核心的支付清算網路。PlatON 願意與 Visa、Mastercard 等現有網路合作,共同構建新的全球金融技術設施。
PlatON 的願景是利用區塊鏈技術,為傳統金融服務不足的地區提供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全球支付解決方案。
結論
Visa 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依靠戰略佈局和金融基礎設施的深度掌控,形成了龐大的銀行利益共同體。
當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開始改變金融版圖時,我不認為 Visa 和 Mastercard 這些巨頭會被顛覆,反而更可能迅速找到新位置,以巨人的姿態加入遊戲,因其掌握著最核心的金融清算能力。
然而,隨著 Web3 時代的興起,Visa 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支付產業的權力結構或將重新洗牌,未來會不會有其它以穩定幣支付清算體系為代表的新興平台出現,藉此填補傳統金融未能完全覆蓋的區域和需求?沒有人知道。
Visa 未來的影響力,將取決於它如何平衡既有銀行網路,同時將新興科技結合盡自己的業務中,我自己是很期待有一天可以看到新舊金融機構進行「霸權之爭」。
延伸閱讀
Visa 的區塊鏈革命:支付巨頭如何塑造未來金融
前言 前幾天 Visa 成功測試利用信用卡支付以太坊 Gas Fee 的方案,該方案採用以太坊的 ERC-4337 協議,讓智能合約擔任錢包角色,並透過主合約支付使用者的 Gas Fee。
支付巨頭的進化:MasterCard在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領域的里程碑
前言 繼上次寫完《Visa 的區塊鏈革命:支付巨頭如何塑造未來金融》後,不少人有反應,MasterCard 其實在區塊鏈這一塊,也有蠻多戰略佈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