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比特幣走入主流之後,才發現:我居然成了幣圈的異類?
從 Pizza Day 到 Bitcoin 2025,活動熱鬧背後,反映比特幣精神與主流化之間的矛盾與反思。當比特幣成為政治籌碼,我們是否忘了它原初的反建制精神?
前言
連續兩週都有與比特幣相關重要活動:上週是比特幣 Pizza Day,這週則是 Bitcoin 2025。又是到處參加活動,然後熬夜追論壇的狀態。
這次有幸收到 XREX 的邀請,參加了線下聚會並擔任 Panel《比特幣的十年之路:從披薩到全球資產》的分享來賓。(
抱歉,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你的臉很適合放上來。)基本上無論是比特幣 Pizza Day 還是 Bitcoin 2025 的活動現場都是人山人海,大家手裡不是拿著比特幣紀念品,就是忙著自拍、打卡,在網路上分享自己也在參與這兩週的比特幣盛會。
有人在談論 ETF、探討是否加入國家儲備、哪個國家、政客比較支持比特幣,還有人自豪地說自己的比特幣已經放在託管機構那邊「安全地睡覺」。
我站在角落,手裡拿著披薩,卻有點食不知味。這真的是我十多年前認識的比特幣嗎?那個反建制、反監管、反權威的比特幣,如今竟成了政客與機構眼中的「新黃金」?
我突然有種奇怪的感覺:也許,在這個看似同溫層的聚會裡,我好像是某個格格不入的異類。
史上最貴的披薩,卻成比特幣支付的里程碑
2010 年 5 月 18 日,Laszlo Hanyecz 先在比特幣論壇上發文詢問1,是否有人願意讓他用比特幣換披薩。
隨後,順利在當年 5 月 22 日用 1 萬枚比特幣買了兩塊 Papa John's 披薩,寫下加密貨幣史上第一筆商品交易紀錄。今天這段故事總是被當成趣聞講起,但它其實有更深的意義。
這筆交易證明了比特幣不只是虛擬的網路代幣,它可以作為一種真正的貨幣,在沒有央行或信用卡公司的情況下,直接由人對人完成支付。
成為一個「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2」,是中本聰在白皮書中明確寫下的願景。比特幣不是為了讓你發財,而是為了讓你擺脫對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的依賴。
然而今天,誰還在用比特幣買東西?大多數人把它鎖進冷錢包當作「數位黃金」,甚至當作抵押品去借錢。
我們確實證明了它有價值,但我們也逐漸忘了它原本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比特幣的自由基因,來自網路獨立宣言?
我們先把時間拉回到 1996 年,約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發表《網路空間獨立宣言》3,主張網路空間不受政府與主權國家控制,強調資訊自由、個人主權與去中心化的社群治理。
這份宣言與中本聰的比特幣精神,有著驚人的相似性。比特幣是網路原生的貨幣,不需要銀行批准、不依賴國家發行、不靠信任第三方,僅僅只要一串程式碼,讓你掌握自己的金錢。
它的設計,是對國家貨幣壟斷的挑戰;它的存在,是對中心化制度的抵抗。這不是資產管理工具,而是一場數位主權的運動。
所以,當我聽到某些人高喊「比特幣是愛國行動」、「比特幣應該那入國家儲備」時,總會愣住:我們不是才剛說完要從國家手中奪回權力嗎?怎麼又開倒車了?
與權力共舞?比特幣的「主流化」迷途
從去年川普登上比特幣大會開始,到今年川普團隊的政客們出席大會,我們總會看到某些演講現場:「你看某某參議員、某某機構也來站台了,這表示比特幣獲得勝利了。」
甚至在 Pizza Day 的線下活動的一些 Panel,你會看到上台分享的 KOL 炫耀:「連美國政府都支持比特幣,表示比特幣打贏傳統金融了!」
我沒話說,但心裡總是會冷笑:我不確定,到底贏了什麼。
政客開始提比特幣,固然能讓更多人認識它,也可能推動友善監管。但政治不是白紙黑字,它充滿交易、妥協與時效性。今天說支持,明天就可能立法限制;今天合照笑臉盈盈,明天在議場上就投下否決的一票。
就像澳洲參議員 Gerard Rennick 在回覆網友的時候提到的:「比特幣社群一邊聲稱要擺脫政治人物的控制,卻又急著從政客口中尋求認同,實在有些可悲。」
與其說我們在影響體制,不如說我們正被體制慢慢吞噬。在美國,我們可以看到某些幣圈大戶與政界往來密切,甚至開始用資金參與政治募款活動。在台灣,我們可以看到協會聯合媒體和立委,一起喊話要推動「比特幣儲備」!問題是,他們是為了比特幣,還是為了自己?
比特幣若變成一張政治籌碼,它的精神還存在嗎?
被國家和華爾街擁抱,是甘霖還是毒藥?
2024 年初,美國正式核准比特幣現貨 ETF,華爾街機構蜂擁而至,短短幾個月內已有超過 1,500 億台幣的資金湧入。
看似是重大勝利,但背後潛藏的問題不容忽視。這些 ETF 的持幣方式通常集中於託管機構,如 Coinbase Custody 或 BitGo,這代表比特幣正逐步回到「集中保管」的模式,而這恰好是它最初想要終結的東西。
就像 lowstrife 寫的文章4:《比特幣財務公司是有毒槓桿》(Bitcoin treasury companies are toxic leverage),他在結尾時總結:「這不是什麼金融革命,而是龐氏炒作狂熱者在瘋狂加槓桿。
我自己也持有比特幣很久了,但現在看到那些比特幣 OG 竟然為 Michael Saylor 喝采,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他根本是在用比特幣重演 2008 年那一套金融工程,而比特幣當初就是為了反對這種體制才誕生的。」
當幾間公司持有數十萬顆比特幣,它們的決策將對整體市場造成巨大影響;當機構用比特幣作為財報的包裝工具,它就不再是工具,而是商品。
更諷刺的是,當初我們批評銀行的中心化、黑箱作業,如今卻要靠同樣的機構來證明比特幣的「合法性」。這到底是推廣?還是馴化?
回歸本源:比特幣,屬於網路世界的貨幣
比特幣是一種網路原生貨幣,不屬於任何國家、不依賴銀行、不依附於政客。
它之所以珍貴,不只是因為它稀缺、可驗證、無需信任的設計,更是因為它體現了人們對「自由金融」的最終想像。它是一種選擇權,在一個平台審查變本加厲、數位身份遭到綁架、支付行為成為數據監控工具的年代,能夠自由地保存與傳遞價值,已是一種奢侈。
比特幣代表的是另一種可能性:在這個以「合規」為名行「控制」之實的金融環境中,還有一種價值網路,不靠銀行清算、不受政策操縱,光憑數學、密碼學與全球共識而運作。
這不是單純的技術創新,而是一種價值觀的選擇:關於我們是否還相信,一種更公平、更中立的金融基礎建設,有存在的必要。
而這也是為什麼今年的比特幣大會格外有趣:主辦單位難得邀請比特幣長年反對者 Peter Schiff 登台5,與支持者正面交鋒。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異議者」存在,我們才能更清楚看見比特幣與黃金、與法幣的本質差異,也才能理解比特幣作為「反體制貨幣」的定位,並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場持續十五年的艱難對抗。當反對者站在舞台上,爭論的不只是價格走勢,更是價值信仰。
比特幣的敵人從來不是哪一個人,而是那種希望你只能選擇「他們要你選的東西」的體制。而比特幣,正是打破這種單一路徑的破壞者。
結論
現在這樣回想,或許我真的是異類,到現在還在執著比特幣的支付、去中心化、主權個體、反監管精神。
但我相信,正因為有這些異類,比特幣才不是只存在於期貨報價或政客嘴裡的名詞,而是真正活在程式碼與人心裡的理念。
就像 The Bitcoin Conference 官方提到的,今年的 Bitcoin 2025 完成了 4,000 多筆的支付交易。雖然這樣的數字跟傳統支付相比仍有一段很大的落差,也代表比特幣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雖然今年的 Pizza Day 活動,讓我對於現況產生了一點茫然。畢竟在乎「比特幣支付」的人,遠沒有以前那麼多了。甚至不少 OG 都認為比特幣就是「數位黃金」,只能用來價值儲存。
早就知道終有一天會朝向這樣的發展,也許這就是必經的路程,可能是成長,也可能是迷失?
但我仍希望,每年 Pizza Day,我們不只是紀念一次交易,而是提醒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創造比特幣?
當初中本聰創建比特幣系統的初衷為何?為什麼當初 Laszlo Hanyecz 要購買兩塊價值 1 萬枚比特幣的披薩?希望我們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同時,沒有忘記最初為何出發。
讓比特幣支付的場景,不是只出現在展場中,而是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
延伸閱讀
比特幣價值歸零?從數據解析諾貝爾得主的「比特幣終結論」!
前言 前陣子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Eugene Fama 直批比特幣是泡沫,並認為比特幣根本不應該被當作貨幣來看待,再次引發幣圈和傳統金融各自的支持者發起論戰。
不炒幣,談事業!Plan ₿ BIZ School 教你打造比特幣商業模式
前言 昨天晚上 Plan ₿ Network 在國立臺北科技大學(NTUT)舉辦了這一期 BIZ School 的第一堂課,詳細介紹了 BIZ School 要做的事情。
這就是我討厭Michael Saylor被稱作比特幣耶穌的原因
側面看好像 how哥(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