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𝕏推好文|2025/07/07 ~ 2025/07/13
本週精選七篇 Web3 深度好文,涵蓋加密銀行重構、股票上鏈、KOL 信任危機與政策遊說實錄,帶你看見產業如何於權力、資本與制度邊界中重新定位未來角色。
07 月 07 日(一)
《Peter Thiel 聯手川普「金主」入局:加密巨頭與矽谷大佬雙線搶灘加密銀行》
📚 原文作者:Fairy, ChainCatcher
🏛️ 文章分類:金融、穩定幣
ℹ️ 文章簡介:
本文聚焦美國銀行產業與加密產業的劇烈碰撞與重構。三大主角:穩定幣巨頭 Circle、跨境支付網路 Ripple,以及矽谷科技權貴創辦的新銀行 Erebor。
三者正從兩條路線同時進攻:前兩者選擇申請銀行牌照、進入體制內運作;而 Erebor 則由 Anduril、PayPal 與 8VC 等重量級人物發起,試圖重建一座為加密服務的「數位孤山」。
文章詳細解析了這場「入體制 vs. 建新制」的雙線突擊背後的戰略考量,從監管結構、資產託管到穩定幣清算系統,揭示這場角力如何左右未來美國金融權力版圖,並點出這將是加密產業正式「坐上牌桌」、參與金融秩序設計的關鍵時刻。
🐦⬛ 推薦原因:
雖然只是一篇篇幅較短的新聞報導。但當 Circle 與 Ripple 奮力敲開銀行大門,矽谷大老則乾脆重建銀行架構,作為對「誰能決定金融未來」的挑戰與回應。
作者清楚點出這波行動背後的制度級野心:從穩定幣儲備的主導權,到清算系統的控制權,這些「看不見的架構」將決定未來的金融話語權。
對於關注 Web3、穩定幣發展或總體經濟金融結構的讀者而言,本文提供了清晰的邏輯架構與大局觀,蠻適合閱讀的。
07 月 08 日(二)
《Coinbase, Robinhood, and the Race to Put Stocks on the Blockchain》
📚 原文作者:Brendan on Blockchain
🏛️ 文章分類:區塊鏈、加密產業
🀄️ 中文翻譯版本
ℹ️ 文章簡介:
本文剖析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比特幣現貨 ETF」的通過與實施,如何改變了整個加密產業的基礎架構與資本流向。從比特幣突破 10 萬美元的歷史性時刻談起,作者逐層揭示機構資金如何透過 ETF 合規、便捷地進入加密市場。
作者對 Coinbase 作為 ETF 託管核心的角色進行深度分析,也探討 Robinhood、BTCS 等新舊平台如何以不同策略擁抱這波結構性變革。看到加密產業正式「被納編」,與傳統金融並肩建構平行的合規金融基礎設施。
🐦⬛ 推薦原因:
如果你關注的不只是幣價漲跌,而是「下一輪加密成長週期由誰主導」,那就不要錯過這篇文章。
它打破了傳統幣圈關於去中心化與抗體制的舊敘事,指出真正推動加密產業進入主流的,是 ETF 背後那層合規且可持續運作的金融基礎設施。
文章最具價值的地方在於,它不僅讓讀者理解 Coinbase、Robinhood 等平台為何是這場變革的核心角色,更提出全新視角:成功的標準不再是炒作熱度,而是能否為機構提供安全、合規、穩定的入口。
07 月 09 日(三)
《國外 KOL 塌房,暴富全是我們不瞭解的「陰謀」?》
📚 原文作者:Cookie, BlockBeats
🏛️ 文章分類:加密產業
ℹ️ 文章簡介:
本文詳細揭露了幣圈兩位知名 KOL:Lexapro 與 GCR,近日接連捲入的醜聞風暴,從鏈上證據、對話截圖到社群反應,全方位解析 KOL 與項目方之間的利益共謀、甩鍋爭議與社群信任崩壞。
文章起點為 Lexapro 與 Moonshot 在 $RICH 項目上的衝突,延伸至對其過往參與 $DEAL、$HOUSE 等迷因幣項目的質疑,再進一步追蹤 GCR 被指控透過內線交易與黑入研究機構伺服器提前獲取資訊進行套利。
文末則轉向反思:當社群信仰一次次被收割,散戶是否還能依靠 KOL 發光發熱?
🐦⬛ 推薦原因:
其實不用說國外,光是中文圈的醜聞就非常精彩了,現在的 KOL 經濟體背後長期被忽視的灰色地帶與權力失衡。文章以扎實的鏈上資料與對話紀錄為基礎,呈現出迷因幣市場如何在操縱與炒作中反覆消耗散戶信任,而 KOL 的言行如何成為價格操控的工具。
對於任何一位參與加密市場的讀者來說,切記「別把投資建立在 KOL 的人設上,因為在堅硬的『房子』都可能坍塌。」
與其期待從網路中抓住財富密碼,不如思考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判斷力與風險意識。在這個充滿噪音的市場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資訊來源。
07 月 10 日(四)
《The ‘Trump Pump’: How Crypto Lobbying Won Over a President》
📚 原文作者:David Yaffe-Bellany、Kenneth P. Vogel, The New York Times
🏛️ 文章分類:加密產業
🀄️ 中文翻譯版本
ℹ️ 文章簡介:
這篇長文深入揭示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 Trump)如何從一位批評比特幣為「騙局」的懷疑者,逐步轉變為加密產業最強力的政治盟友。
文章以川普在海湖莊園與比特幣業界領袖會面的場景為起點,追蹤整個「橙色藥丸化」過程,如何透過資金、影響力與精密布局讓川普不僅發文挺礦工,甚至允諾建立國家級比特幣儲備。
文中詳列多位關鍵推手與加密企業,如 Ripple、Coinbase、BTC Inc. 等背後運作的資金網路與政策遊說行動,並呈現白宮內部的權力鬥爭與利益交換。
🐦⬛ 推薦原因:
推薦這篇文章,主要因為描繪了加密政治史上最具戲劇性的轉折,同時深度剖析了權力如何在錢與影響力之間重新建構。
當川普從比特幣批評者變成支持者,背後是一連串極具戰略性的運作:從 NFT 與 Truth Social 發文測水溫,到 Ripple 花費千萬買進政治紅利,每一步都在鋪設加密產業進入主流政策核心的道路。
文章也提醒我們:政策不再只是由國會議員主導,而是由資金、媒體、技術與聲量共同塑造。
07 月 11 日(五)
《New Skin, Old Instincts》
📚 原文作者: ,
🏛️ 文章分類:RWA
🀄️ 中文翻譯版本
ℹ️ 文章簡介:
本文從 ETF 之父 Nathan Most 的創新歷程切入,回顧他如何解決傳統共同基金交易延遲的問題,催生出 SPY 這種可即時交易的 ETF,進而帶出目前區塊鏈世界正在發生的類似革命:代幣化股票的崛起。
文章聚焦 Robinhood、Backed Finance 等平台如何將特斯拉、輝達、甚至 OpenAI 等公司股票映射成鏈上可交易代幣,並分析這些代幣如何以「價格曝險」的形式,突破地域與法規門檻,為全球散戶提供參與權益型資產的替代通道。
雖然目前仍處於法律灰色地帶,但這波金融創新已經初具雛形,有望複製 ETF 的成長軌跡。
🐦⬛ 推薦原因:
本文作者精準將 ETF 發展史與代幣化股票進行類比,提醒我們:市場需求並不在於「是否擁有」,而是「是否能參與」。
對全球數以億計難以開設美股帳戶的散戶而言,這些鏈上衍生工具或許是他們第一次真正能接觸國際市場的方式。
文章同時指出了這類產品的風險來源:法律地位不明、信任機制薄弱、與實體資產脫鉤等,但也提出一種可能:即使它們不是股票,也可能變成未來市場發展的風向標。
07 月 12 日(六)
《The Future of Ecosystem Development at the EF》
📚 原文作者:James Smith、EF Management, Ethereum Foundation
🏛️ 文章分類:以太坊
🀄️ 中文翻譯版本
ℹ️ 文章簡介:
本文為以太坊基金會釋出的最新生態系發展藍圖,內容聚焦於如何因應日益擴張的使用者群體,從早期技術愛好者擴大至企業、政府與一般使用者。
文章說明基金會將透過「生態系加速」、「生態系放大」、「生態系支持」及「長期解鎖」四大主軸重組團隊與資源配置,並新增如企業關係、創辦人成功、政策協調等專職單位,以強化以太坊的全球採用與韌性。
🐦⬛ 推薦原因:
以太坊基金會的組織變革與戰略重心如何同步調整,以回應區塊鏈主流化後的新需求。基本上,只要你還對以太坊有興趣,這會是一個必須關注的議題。
在加密產業逐漸走向實用與制度融合的當下,單靠技術創新已不足以推動全面採用,而需要一整套面向政策、企業、教育與基礎建設的協作策略。
對開發者而言,這代表有更多非財務支持與網路資源可用;對投資人與政策觀察者來說,這是基金會由被動支持走向主動治理的轉折點。
07 月 13 日(日)
《My response to AI 2027》
📚 原文作者:Vitalik Buterin
🏛️ 文章分類:AI
🀄️ 中文翻譯版本
ℹ️ 文章簡介:
這篇文章是一則針對《AI 2027》報告所描繪之「人類將在短短五年內面臨超人類 AI 帶來的終極災難或烏托邦」場景的深度回應與批判。
作者從技術防禦角度出發,指出該報告對 AI 強度與人類防禦能力之間的落差過於悲觀,並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替代論述,包括:生物武器防禦、網路安全強化、資訊環境抗操控能力,以及 AI 技術普及對力量平衡的影響。
文章不僅質疑了「單一霸權 AI 將主導未來」的假設,也強調「延緩 AI 發展、分散權力、強化基礎防禦」是未來更可行且更安全的路線。
🐦⬛ 推薦原因:
Vitalik 難得寫關於 AI 的文,內容跳脫單一路線的恐懼敘事,不再只聚焦於「如何打造仁慈的霸權 AI」,而是試圖重建人類在多極技術世界中的能動性。
從生物防禦到資訊主權,從公共 AI 到「武裝綿羊」的分散防線,文章提出了實際可行的技術策略與政策建議,並指出我們應該主動選擇與行動空間的共同參與者,而非只是無力的旁觀,等待一切發生。
推薦這篇文章,是因為它不僅挑戰了主流 AI 末日論,更提供了一條「擴大人類韌性」的務實路徑。這不只是關於未來 AI 的技術問題,更是當代文明的選擇題。